
品三国读后感8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品三国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品三国读后感1首先是对关羽的认识,易先生曾反复在书中提到他能够独挡一面,是一个人才。但我个人认为,他仅仅是一个除了忠心可佳,其他什么本事都没有的幸运儿。如果不是遇到像刘备这样的主,估计什么官职都轮不到他。曹操对他的信任估计主要还是对刘备眼光的信任。首先,关羽所有的成就都与幸运挂钩,他斩颜良时就是靠运气,在乱军中偷袭别人,而且是在己方军队大占优势的情况下,那就可以看出此人水平如何。后来歼灭于禁,那就更是天在帮他了,他什么都没做,对方大军就被洪水淹没了。他就这样取得胜利。
这样的人当运气不在和他一起时,他只能面对失败。吕蒙将他击败,并不是因为吕蒙多么有能力,而是因为关羽这次没有了一贯属于他的运气。谁都知道,关羽在荆州修有大量的城墙,用来对抗吴国。不过这人只懂得运用硬件设施,却不知道软件的重要性。留下一群没用的人,最终导致荆州的沦陷。
其实如果他有本事,也不会落得走麦城的下场。但面对徐晃,他又一次表现出他的无能。竟然被对方以少胜多,真是不应该。就这样一个家伙还独当一面,简直莫名其妙。
上面的论据,易先生也都曾提到,但他好象跳不出对关羽是战神的传统观念,在结论时又过大的表现了能力,这使得前后并不是太确切。
但易先生对曹操的评价 ……此处隐藏8621个字……赏罚,结果成为中原北方的霸主;再看刘备,以义证天下,与关羽、张飞坐则同席,寝则同塌,名为君臣,实为兄弟,于是雄踞于荆州;少主孙权,谨慎隐忍,招贤纳士,用鲁肃、纳吕蒙、收陆逊,使吴国人才没有断流过,最后临江而治,与魏国、蜀国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从中不难发现,领导人的素质是吸引人才的关键,董卓和袁绍是祸起萧墙,相比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吸引了一大批人才,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有了领导人还不够,还必须有战略方针,才能建立企业的框架。深谋远虑的曹操早已与他的谋士顾问制定了长远的路线:首先奉天子以令不臣,然后夺取北方政权,进而趁势沿江南下,统一全中国。然而理想并不总是和现实完全一致,但这并不能否认曹操战略的正确性;与此同时,为了阻止曹操扩张的野心,刘备和孙权分别在诸葛亮和鲁肃的建议下几乎同时确立了三分天下,联合抗曹的路线,刘备甚至早已在隆中与诸葛亮草拟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首取荆、益,联吴抗曹,三分天下,待天下有变,三路分兵,一统中原。曹操、刘备、孙权有了自己的战略,于是每踏出一步都有根有据,风险降低了,心里自然踏实。最后到了落实处,还需人才才给力。不难发现,魏蜀吴三方阵营均人才济济:
魏国方面,荀彧,贾诩,程昱,张辽;蜀国方面,关羽,张飞,诸葛亮,法正;吴国方面,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三方阵营的对抗不相伯仲。事实上,人才在关键时刻往往起着扭转局势的作用,赤壁之战,蜀国吴国危在旦夕,周瑜、鲁肃、诸葛亮力挽狂澜,最终才能够化险为夷;另一方面,蜀国后期的衰亡,也正是因为人才匮乏导致的。
21世纪最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才能,优秀的领导者越来越成为企业长久生存不可或缺的因素,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集中讲述了三国各路英雄建立政权的才能与智慧,推荐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