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观后感

时间:2023-06-25 09:21:32
《起跑线》观后感6篇

《起跑线》观后感6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起跑线》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起跑线》观后感1

今天和夫人去电影院看了部电影,很神奇,这部印度电影里讲的糟心事,分明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故事,片中的细节,几乎每天都在中国上演,就连片名都特别中国:《起跑线》。

影片的故事一点也不复杂:一对印度服装店的中产阶级父母,为了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实现阶层跨越(了解的人都知道印度姓种阶级非常厉害),从幼儿园入园起,就拼尽全力想要进去德里排名最靠前的学校,以便日后一路高歌猛进,进入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日后能进入跨国公司,成为社会上的精英阶层。但这种学校只招收印度真正的富有阶层和极少数一部分固定名额的贫困家庭优质小孩。于是虎妈虎爸因此走上了曲折漫长的择校之路。

影片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就是:过度给与、过度保护。女主带小主去玩出门的时候涂防晒霜、驱蚊液,即使小主的那句“妈妈,这个很粘。”仍然被无视,到了公园不断的嘱咐仆人注意这注意那等等,毫不夸张的说小孩就提线木偶,这种情况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包括我们自己。好比室内盆栽多肉绿萝等、生命力永远比不了室外景观植物,一个温室培养,一个经历烈日风雨,我们确实要精心照顾它才会长得更好,但是当你过度浇水、过度施肥。绿植最终就被间接谋杀了。世上最真挚的爱来至于父母,它应该 ……此处隐藏6170个字……说:“贫穷这门课程,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学会的。”看看印度社会吧,富人的社区干净整洁,豪车豪宅;穷人社区,一下脚就能踩着牛粪,到处是蚊子,冲厕所的水都没有,吃水靠抢,吃米要靠分配。但无论贫富,都把英语当成了阶级的象征,只不过富人欢迎英语,而穷人则对英语表示强烈排斥。

《起跑线》用鲜明的对比有力地回击了这些毫无根据的鄙视。男女主角虽然富有,但在孩子入学的问题上却不择手段,以伪造贫困证明,欺骗学校,牺牲穷人入学资格为代价,获得了德里文法学校贫困生入学名额。

实际上,本片笑料的来源,从本质上讲是夫妻二人对孩子教育理念的不同,这正是安吉丽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之间离婚的主要原因。男主坚持认为无论在哪所学校,关键要让孩子快乐,对新鲜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屑一顾。女主则更加实际,与其有一个快乐童年,她认为更重要的是一个美好的未来,进行高强度超龄学习。总之,一方让孩子遵从个性发展,另一方则注重孩子的服从与认同。我认为这两点完全可以兼顾。我们总说先做人再做学问,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连知识都讲不好,怎么去教做人呢?老师把责任推给家长,家长则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两头都落空,把孩子耽误了。好在夫妇二人最终达成了一致,在学习知识与阶级教育面前,还是选择了让孩子做一个健康而阳光的人。

影片的最后,阳光明媚,男女主角牵着女儿走出校园。曾经他们为了走进这所学校而费尽努力,吃尽了穷人的苦,富人的累,而今天他们走出来却无比的轻松。校园里坐着一批仰仗权势的富豪,校园外则是巨大的贫富差距。一对父母能做什么呢,一个人又能做什么呢?只能让自己的孩子更加幸福罢了。车厢里满是孩子的笑脸,可能他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人生本可能是另外一种样子,而这种寒意,在暖暖的阳光之下,变得更加刺骨。

《《起跑线》观后感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